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教育类 > 教育理论 > >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来源::未知 | 作者: | 本文已影响
     批判意识源于自身的主体意识,它是一个人自身主体意识外化的表现,是对自身主体性的肯定与张大,也是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力图接近正确的理解与判断。具有批判的头脑和眼光的人往往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和主体地位,个性得到张扬,思想充分自由,不随波逐流、应声附和,敢于言明自己的主张和独见,指出批判对象的瑕疵与谬误。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需要具有批判意识的人才。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富有批判意识以适应社会需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改变教师观念
在当前课改形势下,教师首先应当改变 “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灌输式传统教学观,认真学习、内化和研究课程标准,明确新课标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学习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教师要努力成为研究者,不仅要研究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科书,而且还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发展水平,研究教学设计,研究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教学实践。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更多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的内在的能动性加以充分挖掘,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上,更主要的是能促使学生对知识加以鉴别、批判、吸收、运用,真正体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强化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在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自觉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努力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发现、多探索,为学生营造批判性的空间,发扬民主教学,给学生批判的自由和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观念,尽量多采用有利于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让学生冲破思维定式,鼓励学大胆尝试,反复深入思考问题,使思路更开阔、更灵活,能多角度地思索,提出独特、新颖、超乎寻常的见解。学生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建立起对思维过程、结果和问题的表述形式进行批判、评价和调控的意向,即学生是批判性思维实施的主体,其主体意识越强,就越能主动地对思维的加工对象进行思考,从而批判意识就越强。
三、增强开放意识
批判性思维注重从不同观念来思考问题,求得拥有多重逻辑的见解。因此,要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展开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变异思维,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问题,尽量让学生发挥自我想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要借助反方角色的扮演来促进智慧与勇气,在讨论过程中,要公平对待一切观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坚持各自立场、修正对方误解的机会,进而让学生说明伙伴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见解,同时从自己不同意的立场来揭示其理由。学生具备了开放意识,才有利于克服不良思维定势和思维障碍。增强开放意识需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包括教学方法开放、学习方法开放、问题开放、解题开放、课型开放等。解题开放包括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课型开放可以包括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等,也可以是讨论课、自学辅导课、解题训练课等。
四、鼓励积极质疑
质疑即提出问题,质疑意识是一种以解决特定疑问的形式推动人们追求知识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利用语言、实验、多媒体、挂图、环境和活动等多种渠道,设置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其中前苏联教科院院士M·H·马赫穆托夫根据“问题教学”总结的实验成果具有广泛性意义,其主要内容有:①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②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③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④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也即让他们遇到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矛盾;⑤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⑥激发学生比较对照事实、现象、定义和行为,由此引发问题情境;⑦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⑧给学生们介绍那种似乎无法解释却是学科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⑨组织科际联系等。教师只有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通过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促进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随机阅读TODAY'S FOCUS